10年以后,以数字化为目标再谈信息化与企业经营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针对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社会生产力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他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播到西方后,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从70年代后期才开始.

1997年,中国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我们自己的定义看起来立意深远,以致于大多数人小规模经营者很难理解信息化究竟跟他们有啥关系。

推出信息化概念的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他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那么他提出的信息化的概念逻辑上应该是跟人类的基本行为相关的。

作为一个在信息化行业折腾了14年的IT人,我尝试用相对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对信息化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

 

首先,谈信息化就不能剥离“信息”的含义空谈。信息是减少或消除一切不确定因素的东西。热力学定理里头又叫熵减。

信息是人与自己,人与人交际,机构内部沟通,机构与外部沟通的基本单元。简而言之,信息交换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别与其它生物的核心。对于一个机构而言,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是机构内部协同,管理控制,应变决策,达成共识。那么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从前工业时代的印刷术到后工业时代的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满足传播的介质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底层思维就是用最新的技术满足信息合理可控传播的目的。

 

 

 

二.如何保证信息的传播高效可控呢?

 

对于机构内部来说,合理可控就有排除一切干扰信息的意思。日本人提出信息化的概念,我想或许是基于他们对工业时代精益生产理论的理解。你或许不明白为什么日本机构进门要拖鞋?地板要擦得一尘不染?为什么每天需要维护7S?为什么要围绕工业工程认真的揣摩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动作?其实这些都是以精益为目的的信息干扰排除动作。所有出现在生产环境中的人或物都会提供很多信息,比如物品的摆放位置,环境中的温度和干净程度,甚至厕所用的草纸等等。只有将这些信息高度规范一致化,才可以将它们对核心业务信息的干扰排除掉。

这有点像机械的运行动作,越是指令清晰无干扰,信号噪音小,越是运行精益高效。二十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细节传递的讯息,将协助机构排除更多的不确定性。

谈完信息,信息化的目的也就明确了。有了信息传播的目的,我们接下来就只需要讨论现代化的工具。梅棹忠夫谈到的在50年代谈到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现在已经延伸到,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那么信息化就可以理解为:机构或者个人利用互联网或者云计算技术将经营活动或者社交活动中的信息传播合理化。

这里的机构信息传播合理化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功能:

对内传播指:机构内部协同,管理控制,应变决策,达成共识。

对外传播指:公众活动,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三.什么样的机构实现了信息化呢?

 

十年前,我们评判一个机构是否实现信息化,仅仅看他们是否使用了企业邮箱即可。因为企业邮箱是内部协同沟通结构化的基本表现。机构内无法结构化沟通,信息的内部传播就会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与外部信息交流的不可控状况,例如:

 

1.行为管理

过去十年中很多企业出现过离职员工离职带走公司文件及客户资源。

员工操作失误导致企业的重大危机。内部对操作规范的信息无法贯彻落实到位,于是信息传播的不利效果扩散到外部。

 

2. 协同办公

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低,核心产品几年无革新,市场与研发脱节。部门之间的信息流转无法形成正向的反馈。

员工之间无法建立社会关系,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内部沟通无法形成闭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信息交流成单向传播,无法获得有效的反馈。员工不理解无法执行管理者的应变决策,管理者也没法满足员工的基本人际需求。

 

3. 资源分配

 岗位需求与实际能力不匹配,员工所能传递出来的信息无法为机构的运行添砖加瓦。而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也无从下手去进行人员培训。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但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传播渠道更复杂,对象更广泛且多元化:

 

现如今,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始以数字化为目标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由十年前的邮件单向传播,变成现今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等等非结构化即时通信方式。而且,随着5G时代的来临,通过互联网能传播的信息由十年前单一的语言,文字,变成多媒体的传播。多媒体传播能包含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和语音。那么机构通过文字图片加持多媒体对外传播信息的时候,信息量的输出会越来越等同于面对面交流的信息交互。但互联网传播的广度却远远超过传统的面对面沟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企业通过抖音或者视频号这样的视频传播平台能高效的建立了自己企业的品牌信任度。而十年老店,百年老店守株待兔式的单一线下运营模式在效率上就很难跟他们匹敌。因为销售体验上,互联网信息传输量已经越来越接近到店消费,但传播广度却是几百与百万乃至几个亿的差别。

 

 

四.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化建设解决什么问题?

 

数字化时代,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但无论如何变化,底层逻辑都是遵循信息传播5要素原则的,信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信息接收者,效果反馈。那么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化流程就是在5要素的基础上将信息规范到可控范围内:

 

 

 

A.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者如果是机构,那么该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考虑自己的机构是否是整体高效运行的,还是离散不可控的:

  • 机构是什么定位?

  • 企业文化是什么?

  • 内部采用什么方式有序沟通,协作,并记录轨迹?

  • 对外服务要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标识?

  • 如何保持对外服务的一致性?

  • 内部信息的流转是否有序?

  • 是否能具备提供持续改善依据的反馈体系?即丢下一块石头到水中央,是否能捕捉到涟漪所达

 

 

B.信息传播内容:依照机构对自我的认知,就可以进一步明确需要传播的内容是产品宣传,还是咨询服务,还是娱乐感受,还是资讯普及。那么有了内容的大致方向后,如何形成有序的内容管理体系来支持内部内容的积累和传递就变得很重要。虽然很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基本的内容存档的措施。但我这里指的内容管理,不仅是内容存档,它还包括内容的有序共享,协作更新,高效传播以及传播效果回馈。简化为一个问题:内部的制度文件,培训文件,产品说明,活动宣发,客户资料,员工资料等等,是否能统一管理有序使用?

(这里的有序可以理解是合理管理到谁用?怎么用?用在哪里?用的效果怎么样?)

 

 

C.传播媒介:现在的传播媒介琳琅满目,可选非常多。很多中大型企业采取了全媒体投放的运营策略。在这里,我们不强调媒介的效果差别。只说明选择媒介的原则。选择什么样的媒介,需要考虑该媒介的受众与你所在组织的匹配度。但匹配度这个度量可能包含多个维度的多项指标。

  • 那么传播媒介与效果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 我们如何放在一起比较和统计呢?

  • 如何建立与媒介渠道相关的数据收集环节?

  • 如何跟踪整个转化过程的过程数据?

这些都是机构创建增长的核心问题。

话句话说:老板,您投了100块做广告,这100块的内容有多少人看到了?看到的人有多少人知道了你的品牌?知道你品牌的人,他们是原先就知道,还是因为这次推广知道的?这个渠道的推广信息让多少人短期内产生了消费?他们消费的金额是多少?有多少人短期没有消费,可是过几个月消费了呢?

有关渠道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公式,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在这里我尽量使用相对感性的提问方式望引起大家与我们的共同思考。

 

 

D.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跟信息发送者是对应的,跟信息的内容也强相关。例如,作为一个母婴机构的信息发送者,你将坐月子的优惠发送给了年过半百的老大哥。老大哥或许莫名的焦虑你可能发现了他的私生子。但更多的可能是形成对信息传播机构的不负责印象。关键,老大哥很想告诉该机构,他没有这个需求,但第二个月他收到了同样的优惠。并且还特意被告知,数量有限过时不候。老大哥哭笑不得的拉黑了电话号码,但该机构的名字已经留在了他深深的脑海中。又例如,一家儿童机构频繁的给一个大龄女单身拨通推销电话。接通电话一开场就开始讲叙自己3-8岁儿童的课程有什么优势,附带一句问候:您小孩是男娃还是女娃?。尴尬至极!

所以,接收者的精准定位,以及信息接收者的信息反馈也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在数字化运营中谈到的客户分层及客户售后意见收集,市场意见调查等等。

 

 

F.效果反馈:效果反馈与其它因素是垂直关系,反馈让整个传播流程形成循环的闭环。该系统模式在闭环中不断的调整与改善。从而形成高效增长。

 

依据以上5个因素,机构可以自查在哪些结点还无法通过云计算或者互联网实现有效合理的内外信息控制。就能了解到自己是否实现了信息化。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并不是上一两个软件系统就实现了信息化。软件系统是工具,工具的本质的帮助生产。很多软件系统无法协同办公,无法对外沟通,也无法形成内部流程的规范化。更无法协助到信息的流转传播。那么本质上它的作用像家用电器,如冰箱和洗衣机。满足了某项功能的需求,如储物或洗衣。但信息化更像是智能家庭管家。管理内部的方方面面,树立对外的形形色色,同时将内外结合的井井有条。

 

 

五.什么样的机构需要实现信息化?

 

十年前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建议有钱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先行。因为我国开展信息化的起步较晚,有漫长的摸索过程。在过程中,随着技术的革新换代。这些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道路上的花费那不是一般小规模企业可以承受的。但如今云计算的发展让信息化如水资源,电资源一般可以按需购买。于是任何企业都具备了信息化的建设能力。信息化程度10年前就是后工业时代决定成败的关键,如顺丰在快递行业依靠信息化独占鳌头,相同例子在此不枚举。

而如今我们已经迈入数字化时代,咋们还没法展开信息化的规划。那就相当于农耕时代的野人举着锄头希望在现代化城市中掘出一条泥巴公路。

这个对比并没有丝毫的夸张,当我们看到GPT-4发布的时候,就了解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变革是远远快于我们想象力的。当别人已经开始采用人工智能完成各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却还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做信息化?为什么要实现内外信息的管理?

后工业时代几十年,我们在地产金融的环境下生出了很多原始的行为模式。认为所有物质的生产可以依靠单一的堆叠,任何技术和设备可以靠金钱的交换,获取资源才是生财之道。这些都是地产思维,只要有地,就能获得资金,只要有资金就能堆出房子,只要堆出房子就能再赚到钱。但像盖房子一样干工业,干信息化,干数字化是没法看到效果的。这些社会的变革都是在人类行为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不可能三日一栋大楼,五日一幢大厦。在工业化实现的道路上,我们甚至并不了解西方乃至其它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就算知道也算是理论层面的知道,无法付诸于实际社会活动中。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信息化层面做得还不是非常完善。于是到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就遗留了很多,有关系统数据互通和系统反馈以及数据文化建立的问题。

 

 

 
 

 

小规模零售行业如何实现信息化?

小规模零售行业,作为后疫情时代与民生相关的产业。应该受到社会乃至国家以及经营者自己更多的关注。衣食住行始终是民生根本。而零售行业的改革具备小巧灵活,变化高效的特点。零售行业在数字化时代的高效运作将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才的流动问题。所以每个小规模企业都有将自己磨练成整体高效运营机构的必要性。以最低的成本将效益提高到最大。

讲到这里,有很多创业中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顾虑。他们最关心的是流量的增长,并不是内部管理。在这里我跟大家一同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 你关心的是流量的增长还是销售额的增长?

  • 利润和销售额的增长哪个更重要?

  • 与利润相关的因素有哪些?谈到利润就需要考虑经营成本,那么经营成本有没有细化到每分钟的人工成本后,效率的提升对成本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呢?

  • 经营者对生产力与对员工的关注度,这两个维度上,我们如何达到最佳平衡?每生产出一分钱的产品及服务和每耗费一分钟人力间的平衡?

  • 流量增长了,你更关心的是流量的立刻变现还是流量的后续裂变?裂变跟哪些因素相关?

  • 机构内部传递给关键用户的企业信息是否足够打动他自主的裂变,将机构塑造的信息再传播创造病毒式传播的可能性?

以上几个问题,我是想跟大家一起认识到运营内功的重要性,这也对应前面对信息化重要性的概叙。这就像论述中国武功的精髓是内功心法一样。没有内功,举起打狗棒乱挥一通,丝毫没有功力。所以,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政策的推动下想要做改革的尝试。不如先从内功练习开始,信息化是内功,内部管理是内功,内部信息传播是内功。您的内功心法修炼到了几级呢?